
可以说,任何通识教育最大成功都是在于让我们知道,自己知道的其实很少。
这门课可以看作一把钥匙,推荐书籍不追求全面,很多太热的我就不推荐,太艰深的经典也不会刻意推荐,更多强调对于一般朋友的“适用性”。有心朋友可以将这门课作为索引,后续可以按图索骥,从一本延续到无数书,那是我最乐于见到的结局,正如胡适先生老早就说过,“读书无捷径,是没有什么简便省力的方法可言的。读书的习惯可分为:一是勤,二是慎,三是谦。”
王小波在《我的师承》一文中,曾经说自己在十五岁那年,通过查良铮先生翻译的《青铜骑士》,“懂得了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叫做好”,“我一直想承认我的文学师承是这样一条鲜为人知的线索。这是给我脸上贴金。但就是在道乾先生、良铮先生都已故世之后,我也没有勇气写这样的文章。因为假如自己写得不好,就是给他们脸上抹黑。”
对于我来说,除了一路走来各位老师,大师与经典,事实上也构成了我的师承,可以说他们启蒙了我。这不无攀附之嫌,但之所以强调这点,也在于我自认并无多少原创,能够作合格的二道、三道贩子就很不错了。伟大如维特根斯坦,二十世纪最特别的哲学家、经济学家哈耶克的远亲,甚至也自认从未创造过一线思想,“我的思想是从其他人那儿获得的。我热情地,直接地抓住它,将它运用于我的分类工作中。这就是博尔茨曼、 赫茨、叔本华、弗莱格、罗素、克劳斯、卢斯、威林格、施本格勒、斯特佛等人对我产生的影响。”
我之所以愿意做《徐瑾的读书圈》,很大原因是《经济人学习社群》星球交流过程,让人很愉快,虽然花了很多时间,但是大家都彼此学习到很多,要看星友怎么评价,也可以在《徐瑾经济人》星球上看到。